搬运侵删,图片via超话粉丝

  蒙肯  

延禧攻略的编剧思维

凤凰网格局专访《延禧攻略》总制片人于正

点击获取完整访谈

(摘取部分访谈内容)


【关于编剧】

于正:现在国内的编剧大部分都是故事先行,这个人遇见了什么事什么事,感觉很曲折离奇,那么这样子一来呢,其实丧失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故事,因为人要做的事情是固定的,只有不同的个性,才能衍生出不同的故事。复杂的是人物个性,所以人就很容易火。我觉得金庸老先生的东西,它翻译成英文也能够在国外很好(传播),是因为他永远是以人为本在写故事。所以说,我所谓的故事先行不是中国固有的,中国以前的东西也是人物先行。


【关于历史】

主持人:在故事中有一个点非常重要,就是对历史的还原。

于正:你以为是带着纸枷锁,是历史困住了你,其实历史会给予你很多你想象不出来的东西。他们可能是这么说,别人可能是这么说,我选择小范围,大范围已经有人写过了,所以我选择找一个史学家争议的时候,最少人认同的方案,我会觉得它又是在那个规矩里,因为即使是少数人,他们也会有他们的论证。


【关于编剧】

于正:有个专家居然站起来跟我说,你这个戏没有成长。

我说很简单,魏璎珞从一个野蛮生长的女生,慢慢慢慢地成长为一个非常柔和的皇贵妃,她也是一种成长,谁规定女孩一生下来就要弱,慢慢变强的,我可不可以生来就强,慢慢变柔和的,这也是一种成长。

就中国人好多思维模式,已经被固定化了,所以我就觉得要打破这个模式,这个模式来自于各种各种影视公司都是主题先行,故事就是事件先行造成的,而日本韩国美国都是人物先行。比如你想到的《纸牌屋》,你就想到男主角的个性,《绝命毒师》也好,或者是《唐顿庄园》也好,他们都是讲一个个主角的性格特征,和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。但是国内不是,你发现是千人一面,只是这些人不断在遇到事情,我其实说实话更想去唤醒中国的观众,你们要看懂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,而不是一直在被固有的思维,不断地重复带跑,重复带跑。


【关于爽剧】

于正:我们国内的编剧有个很奇怪的特点,就觉得丧、悲剧性人格才是高大上的,是逼格高的,才是高分的。其实我们人生90%,只要寿终正寝到自然死亡的,他不就是一个开挂嘛,他一直在赢,遇到失落的事情,他一直还在往前走,往前走不就是爽文吗?对,其实人生大部分是爽文。

电视剧职能我觉得,既然大家开心了,又传播了中国的文化,又做了有意义的事,第三,又尊重了历史,为什么这样的电视剧不是大家喜欢的呢?对不对?

这部剧,我们在创作过程从故事上来说,已经是极大地就按照人物先行的标杆去写,非常非常接近国际化的写作方式,然后第二个呢,我觉得美的东西和比较通俗的故事是属于全球的,文化也是属于全球的,我觉得会让观众很容易读懂。


【心理学对编剧】

节目: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,他从编剧的本行转型,做起了制片人,过去他都是把自己沉下去,浸透在剧本里,而作为一个制片人,还需要强大的市场嗅觉和资源配置的统筹能力,于正能做到,因他敏感,他制造爆款背后的逻辑是他对于时代变化的敏锐触觉和感知,他熟稔揣摩观众心理,一击即中。

于正:心理学有助于我对表演的理解,因为你很长一段时间会发现,自己剧本写的很好,演员也演的很好,为什么出来的效果就没那么好?学心理学或者看人物传记,最好的就是帮助你鉴别好的表演,所以《延禧攻略》有一大部分成功,也成功在有特别好的导演会归置表演,然后有特别好的演员能够被导演归置表演。(End)

评论
热度(4)
© 蒙肯 | Powered by LOFTER